也传承下来,而且在不断改进。
无论每个朝代,铜钱的铸造工艺都被视为国家机密,铜矿的开采亦是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,自古以来,由于自然科学的落后,中国一直极度缺少铜矿,当然了,也缺金银。
本来就很短缺,但是明朝却有个奇怪的现象,走私铜钱,出口海外。
为了缓解铜金属短缺的压力,明朝初期,朱元璋大力推行纸钞,并多次颁布禁铜令,但是根本没有办法阻止铜钱向海外流出,纸钞没有金银储备,导致通货膨胀,明朝百姓还是只认铜钱。
按理来说,既然国内缺乏铜矿,铸币需求量大,那些走私商人应该将国外的铜料走私进国内,而不是向外走私,这样才能赚钱啊,可是结果恰恰相反,走私船队向海外大量走私大明铜钱。
原因很简单,那些海外国家更需要大明的铜钱!
早在郑和下西洋之时,就已经发现南洋诸国广泛使用大明的铜钱,一方面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实力强,更重要的是,因为大明的铜钱质量好。
对于这些东南亚和印度洋上的小国来说,铸钱的技术太高端了,他们连采矿、选冶的水平都不行,更别提铸模、淬火等工艺了,国家货币又至关重要,于是他们想了办法,咱们干脆用大明的铜钱得了!
于是这些小国在互相贸易时,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拿来主义策略,直接用大明的铜钱作为国际货币进行交易。
大明是天朝上国,货币质量上乘,币值稳定,信用度高,于是在自己没有技术的情况下,来自大明的铜钱就成了硬通货,而精明的走私商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,于是,大明铜钱的走私生意就开始了。
但是话说回来,大明自己也缺铜钱啊,本来铜矿就少,千辛万苦挖出来铸了钱,你还给我一船一船的拉走?
结果就是,皇帝不断颁发禁铜令,禁止民间私自开采铜矿,禁止出口铜矿、铜钱,但是根本挡不住,还是不断有铜钱流失海外。
现在程五峰所做的贸易就是以铜钱为主,拉到南洋,可以直接换成金银,这些国家虽然不会铸钱,采挖金银的能力还是有的。
听完李晨星的解释,张鹤龄才知道,原来还有走私铜钱的,以前还真没关注过。
现在的重点不是走私的铜钱还是什么货物,而是要搞清楚,娄素珍千里进京寻夫的背后有没有人指使,有没有什么阴谋。
可是算算时间,距离自己承诺弘治皇帝归还夷洲岛的一年之期只剩下三个月了,就算这些谣言最后导致弘治皇帝怪罪自己,下旨收回夷洲,也不过是差了三个月的时间,和自己亲手交出去有什么区别?
为什么一定要争取这三个月的时间呢?
张鹤龄猛地想到,不对啊,自己承诺的一年之期,外人根本不知情啊!
也就是说,这些人并不知道夷洲岛即将归还朝廷,当然也没有一年之期的概念。
他们在这个时间搞事情,很可能是为了让自己或者朝廷分心。
坏了,南洋可能要出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