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8章 颍川四姓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道礼制,提倡君君臣臣、各行其是,由此对汉武帝观感复杂。

    一方面赞颂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圣举,另一方面又抨击其大权独揽、独断专行、无视臣权的霸道作风。

    在如今的儒生们心底,汉武帝的“武”字大概没有多少赫赫武功之意,只剩下穷兵黩武了。

    荀爽更是持这种观点的主力派,当今天子有学汉武帝做独夫的苗头,他能有好感才怪。

    在座诸人显然也了解这一点,都明智地没有接口。

    只有韩融叹息道:“天子此举明显有排斥名门望族之意,几个小子入朝应试恐难有作为吶!”

    “哈哈,元长兄多虑了。”荀爽抚了抚下颌短髯,浅笑道,“据我所知,天子殿试以出题策问为主,元长兄不会以为那些个乡野村夫真有比得过这几个小子的吧?”

    “噢,我倒是没想到这一点。的确,这几个小子虽然年轻,才学见识却皆属上等,若公平比试,难有落榜之理。”韩融边说边赞许地看了看几个小辈。

    “不错,这也是我认为天子此举难有作为的原因所在。”

    陈纪接着道:

    “其实在我看来,天子殿试反而对我等家族子弟有利。

    乡野间的确不乏才智之辈,可其一缺经书典籍,二缺传承教导,又能有多少学识。

    只要天子不徇私舞弊,最终比拼的还是家族底蕴。”

    “元方贤弟所言甚是。”荀爽颔首道,“我等怕的反而是天子如去年那般,不经考核而任用私人,不过那样的天子也不值得我等评议了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。”众人赞同。

    荀爽又道:“所以,天子与朝局如何,我等静观其变即可。

    我召集各位贤兄弟及几位贤侄过来,其实就两个目的。

    一是给小子们一个联络感情的机会,二是想当面见见几个小子,说几句话。”

    一众年轻人本来在下首静听长辈谈话,这时听到荀爽的话,全都轰然站了起来,齐声答道:

    “我等恭听教诲!”

    荀爽双手虚按,笑道:“你等不必如此拘谨,坐下听我说。”

    “唯!”小辈们又纷纷落座,正襟肃容,都是一幅幅恭听训示的模样。

    荀爽也不作态,道:

    “当今天下情势晦暗不明,天子心思手段难测,对我等士人而言,是最坏的时候,也可能是最好的时候,尔等小子须用心历练,多多参悟经世之道、处事之法。

    尤其几个将要出仕的小子,当谨记,朝堂最是凶险,须多看、少参与,尤其不要轻易下注。

    当然,有我等家族为后盾,需要下注之时,亦要果决而为。

    这其中之拿捏,就看尔等各自的悟性与造化了。”

    见小辈们个个若有所思,荀爽甚是满意,他呷了一口茶,然后接着道:

    “今日我教尔等五个字,尔等须仔细记下,不论现在是否明白,只要日后处事前想一想,终究会有所益处。

    此五字分别是:身、家、名、时、势。

    先说前两个字。

    《大学》中有言‘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’,此句尔等应当都读过,也当知道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说。

    我认为在四者之中,前两者最为紧要。

    修身不仅指治学、修行,更包括存身之道,只有能保全自身者,才可去谈其他;

    齐家自然是指要心怀家族,团结族人,时时顾念家族利益与名声,如此家族兴旺,才能反哺族人。

    如果说修身为立身之本,那么齐家即为成事之基。

    “而身与家的关键所在又在何处呢?这就是第三个字——名。

    名者,一为名望,二为名分。

    名望何来?

    《左传》曰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三不朽。

    何为名分?

    《论语》曰: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

    尔等不可不慎而审之。

    再说最后两个字,可以一句话概括——

    凡天下事,在时与势,审时度势,顺势而为,则无往而不利。

    “这五个字相互关联,身、家为根本,名乃身家存续之道,时、势为处事治政之法。

    尔等记住了么?”

    “记住了!”小辈们齐声答道。

    “记住就好。”荀爽欣然笑了笑。

    “哈哈,慈明公智慧高绝,别说这些小子,就是在我听来,也有醍醐灌顶之感。”陈纪钦佩道。

    “元方贤弟见笑了。”荀爽摆了摆手,“我也是希望后辈们能少走弯路,早日成才,不负你我家族苦心栽培之功。”

    “有慈明公提点,我相信这些小子将来必有大作为。”钟瑜附和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难怪荀氏人丁兴盛,才士辈出,此全赖家长教育之功,真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韩融也跟着赞道。

    青出于蓝的典故出自荀子劝学篇,而颍川荀氏一向自诩为荀子后人,韩融这马屁真真拍得妙,引得荀爽与荀绲开怀而笑。

    几人又说了些闲话,就将小辈们都遣了出去。

    然后荀绲说了个消息:“我听说郑北海将要出山入朝。”

    荀绲曾做过济南相,在青州广有人脉,像郑玄这种名士大儒的动静自然能第一时间获知。

    “噢?”陈纪有些惊讶,“先前听闻卢子干在天子面前举荐郑康成,原以为只为试探,不想还真成了?郑康成一向不应征辟,此次为何竟应了?”

    荀绲解说道:“据说起初郑康成收到征聘文书时,本来犹豫不定,后来看了《求贤诏》,却下了决心,连门徒学子都遣散了,只选了几个准备带往雒阳应诏殿试。”

    “可知道天子许以何职?”

    “暂不知,似是天子亦未明言。更不知天子真实用意为何。”

    “世兄以为天子是否有放开党禁之意?”

    “不然。”荀爽接口道,“郑康成不能以寻常党人视之,毕竟其与扶风马氏大有渊源,而马氏一系圣眷正隆。”

    荀爽所说的扶风马氏指的是赫赫有名的扶风郡马家。

    马家兴盛于名将马援及其女明德皇后,后来又被马融发扬光大。

    马融不仅是马援的从孙,其本人更是名满天下的大经学家,卢植与郑玄都是他的弟子;

    此外,马融的女儿是曾做过司徒的袁隗之妻,马融的族孙马日磾与卢植一样,都是如今的帝党中坚人物。

    由此荀爽说马氏一系圣眷正隆。

    “六弟所言甚是。”荀绲道,“其实党禁之事倒不紧要,郑康成入朝将给朝野带来的变局才是我等急需关注的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天下之兴衰非在天子,而取决于我等士人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看来,此次天子殿试之事更是不容有失,必须助几个小子应试成功才好。”

    ……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