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既然家里有新的安排,他倒愿意参考参考。当下,他恭敬道:“叔父,不知你和爹娘是如何计议的?”
李自成朗声道:“起初你爹娘的意思是,聘一位有学问的先生教你读书,科举不失为一条出路,无论天下大势如何,仕子总不会没了活路。可是,你又不愿意念书。经再三商议,决定让你拜刘叔为师习医,你意下如何?”尽管后来李自成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眼里是反贼,很多人污蔑他无君无父,可在他的内心深处,亦是觉得读书出仕方是正途,头顶乌纱帽才可以光宗耀祖。
李过一听,愣住了。学医?这事刘二妮也提过,怎么他们都觉得非习医不可呢?李过倒不是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如何,关键是,看医书识药草,望闻问切,开方子,这些事过于繁琐,没有几十年的积淀,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。当然,如果仅仅满足于当一名乡村大夫,可能另当别论。所以,当刘二妮先前说起此事时,李过不是很愿意。
李过没有说话,李自成也不清楚他心里怎样打算。于是继续说道:“医者,可以悬壶济世,也不至于没有生计,比在乱世行商更为适宜。况且,我们已经和你刘叔商议妥当,只要你肯学,他必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。”
一旁的刘士礼插话道:“贤侄啊,你叔父所言不差。如今灾害频发,百姓食不果腹,而朝廷又不体恤民力,每每皆以辽东战事紧张为由增税,依我看,这天下大乱不远了。若你随我习医,虽说无法大富大贵,至少有一技傍身,日后方可进退自如。”
李过看了看李自成,又看了看刘氏父女,他们的脸上皆是关切之意,尤其是刘二妮,生怕李过拒绝了父亲的提议。不过她毕竟是女孩子,有些心事自然不肯说的那么直白,只能寄希望于李过猜出自己的心思。
言已及此,李过实在想不出理由来拒绝。不过,他突然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,问李自成道:“叔父,不久前我听说朝廷有意裁撤驿卒,可有此事?”历史上,李自成后来起事和明朝廷裁撤驿卒断了他的生计有不小的关系,李过想知道他对于此事的真实看法,以便及早谋划未来的事情。当然,李过不会傻到说自己未卜先知,只好借口称是道听途说。
闻言,李自成奇道:“此事倒不曾听说,不过,朝廷缺钱,饷银时常拖欠倒是真的。”李自成会错了意,以为李过也想去衙门当差,又道:“过儿,衙门里的饭可不好吃,若不是别无他法,为叔未必会待在驿署。”
李过赶紧澄清道:“叔父误会了,侄儿并非想吃皇粮,只是那日听说此事,叔父又恰好在驿署,故有此一问。”李自成的意思很明确,驿卒这口饭还得继续吃,轻易丢不得。既然有些事情冥冥之中已经注定,那么自己这个外来人能否改变些什么呢?
既然事情已经说开,李过也不愿意想太多,他对着李自成,刘士礼二人道:“叔父,刘叔,我先习医一段时日,若刘叔觉得我有慧根,可以将医术相授,我便入了这医道,两位长辈以为如何?“
刘士礼呵呵一笑,道:”只要你肯学,为叔自然愿意教,我这身本事总算是后继有人啦!“
李自成亦道:”既然如此,我这就赶回李家寨告知大哥大嫂。“说着,李自成起身,又对刘士礼说道,“过儿这段日子就有劳刘兄弟父女照看,我过些时日再来探望。”
刘士礼抱拳道:“李大哥言重了,过儿我向来视为子侄,这些事不足挂齿。”
李过不经意看了刘二妮一眼,这丫头居然也在看自己,而且她脸上的笑容很灿烂,宛如一朵盛开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