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八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
作为一名皇帝,他最愿意听到的就是别人称赞他是尧舜之君,他所治理的天下是盛世,而且还要后世的史书承认。
嘉靖皇帝虽然不是好大喜功的角色,脑筋也是相当清楚,特别是在清洗了北派的官员勋贵之后,他把东厂和锦衣卫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,对于下情也不在像是从前那样的睁眼瞎子。
他对于大明天下的情况也是很了解,每个城市之中都是无比繁荣的景象,在检地案过后,也有各种各样的灾荒,可是朝廷和地方上的府库充盈无比,下拨银子也是简单。而且从前担心的流民也不是问题了。
在东部的几省每当有流民之类的苗头出现,招募人手的商人们绝对会比官员和军兵先到,他们上下打点的利索,手续齐备,领人也是简单的很。
还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,比如说南京六部的几位大臣,浙江的巡抚和布政使,还有福建布政使,这些南方富庶省份的大佬们纷纷上书,要求革除路引弊政,说是大明之政是士农工商,既然士可以游历天下不需各种文书,那农乃是社稷天下的基础,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待遇呢?
对于此事,内阁六部出了几个出身西北西南的大臣宿将之外,其余是一边倒的支持这个政策,其中大学士严嵩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
等到锦衣卫把消息传递上来之后,嘉靖皇帝才哭笑不得的发现事情的真相,现在江南闽粤的手工工场和商行店铺极为的兴盛,本来一个府县里面有五分之一的“雇户”,也就是专门当作雇工来生活的人已经是很了不得了,而且这些人往往还要在城外耕种些零星的土地用来补贴。
自从海上贸易的极度兴盛以来,对于各种货物的产量也是要求越发的高起来,不怕卖不出去,只怕你生产不出来。
府县城镇里面所有能吸纳的劳动力都是被吸收到了手工工场之中,事先并没有什么约定,知府,知州,知县各路地方父母官不约而同的对所谓的“街边浮浪之辈”采取了严厉的政策。
衙役们只要是在街上看到,最轻的也是一顿棍棒,地方父老纷纷赞扬,说这是劝导这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辈勤劳养家,当然,地方父老一般都是本地的有钱乡绅,这些人一般都是有不少产业,这些产业里面都是缺少人手。地方有闲人岂不是太浪费了。
在江南,指望农村的出来多少流民去做工并不现实,一来是乡下都是世代传下来的豪门巨绅,占地极广,地方上的农民大多是这些人的佃户和雇农,受到他们的庇护,这么多年传了下来之后,双方不光是地主和佃户的关系,而是形成了一种类似南北朝世家豪门对待族人的态度,轻易不会驱逐或者剥夺佃户的耕地。
再者江南土地肥沃,虽然田赋也是天下最重,可农民们剩到自己嘴里的还算是不错,最起码吃饱问题不大。和北方的农民遇到些风吹草动的天灾人祸,就活不下去不一样。农民们是最不愿意离开自己相依为命的土地,可是手工工场和各种工商业需要人手劳力,这是极为巨大的矛盾。
常有文人的笔记言道:本代刑法之酷烈胜于暴秦,常常是一点小罪农民就会被剥夺种地的权利,流落街头,然后被“不许浮浪”的规条和鞭子逼去做工。
偏偏中国的农民大部分还是朴实善良的,轻易不会有什么错误非得要官府解决,这下子许多人把眼光投向了贫穷省份,他们总是这么想,如果是把路引之类的政策革除,那么江南的需要人手的各行业靠着工钱和鱼米之乡的美誉,一定可以吸引大批的人过来做工。这就是各级官员为什么如此积极的上书革除路引之政,而且内阁六部的大部分大臣还非常支持的道理。
不过,他们这么想,陕西,四川,云南,贵州出身的官员可未必愿意,他们那里也就是西安府,成都府还有昆明府有类似江南的情况,其余绝大部分都是靠天吃饭的种地为生,若是开了路引,想必人们都是朝着富庶之地流动,若是田地无人耕种,地方上民生凋敝,那自己岂不是要被家乡父老指着脊梁骂街。
这看起来倒好像是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